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主 页
要闻要讯
政务信息
基层动态
特别报道
专题关注
文学天地
地方水事
研讨交流

黄河岸边梁山泊

来源: 本站原创   录入人员: 东平湖 时间: 2021-04-12 [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小时读《水浒传》,书中描绘的是众好汉借助八百里水泊和山峰险峻的梁山上演的一幕幕行侠仗义、杀富济贫、聚啸山林、反抗压迫的豪情故事。然而从小生活在梁山脚下的我,对它的印象却是如同卧在梁山泊一望无际平原上的小山包(梁山海拔仅197.9米)和山下的一垄垄黄土地,难以想象这里曾经是烟波浩渺、一望无际的八百里水泊,曾是古木参天、山势险峻的山岭。

沧海桑田,历史变迁,在黄河改道、气候变化、人为影响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水泊梁山逐渐形成又渐渐消失,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黄河改道、决口和持续淤积。

944年,黄河在滑州(今河南滑县)决口,洪水环梁山合于汶,与南旺、蜀山湖相连,漫数百里。因此,相对低洼的梁山周围一片汪洋。后来黄河多次溃决,洪水大量注入,环梁山四周逐渐形成了一个烟波浩渺、横无际涯的大水泊,及至宋朝时便有了“绵亘数百里”之载,形成“梁山泊八百里水”之说。星移斗转,河徙泊迁。1182年,黄河南徙夺淮河入海,开始了长达700多年的夺淮历史。北流开始枯竭,梁山泊水也逐渐退去。虽然元代黄河又多次决口,有洪水注入,但未能阻挡水流退去的趋势。直到清康熙年间,百里水泊已淤积为万亩良田,开始孕育蔬粮。1855年,黄河改道东北流,横穿京杭大运河,夺大清河入渤海,自此形成了一个山间平湖,就是今天的东平湖,这是当年八百里梁山泊唯一的现存遗址。由此可见,八百里水泊形成和演变,都与黄河密切相关。

 黄河河道的多次决口,孕育出八百里水泊。以水为盾,《水浒传》中108名好汉行侠仗义、除恶济贫,成就了水浒文化的博大精神。也同样由于黄河河道的数次变迁,大水退去,淤积成万亩良田,哺育一方。尽管如今水泊不再,尽管今天山势低矮,但以此为原型的《水浒传》一书仍然让人读起来荡气回肠、回味无穷。历史中真实的宋江起义虽已过去900余年,但当年英雄好汉的踪迹在现在梁山的山峦叠嶂间仍有迹可循,忠义堂、宋江马道、黑风口、号令台、断金亭、疏财台等遗址尚存,以此为基础修建的水泊梁山风景区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水浒”即水边的意思,没有了水,水泊梁山也就没有了魂。近年来,梁山为了重现当年八百里水泊的壮观景象,在山脚下引水入沟,形成环山湖泊,力求打造出名副其实的水泊梁山。

我有幸生在水浒故里水泊梁山,更有幸入职黄河系统,成为了一名黄河人。黄河这条悠悠长河,她辅助中华民族历史绵延,文明昌盛;发源于黄河岸边的水浒文化,在黄河水和黄河精神哺育下源远流长。水浒的侠义精神,四海之内皆兄弟、快意恩仇、劫富济贫、仗义疏财,不正是“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真实的写照吗?

我自豪生在水浒旁,守护在母亲河畔。在树立文化自信,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发展的今天,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为确保黄河生生不息、岁岁安澜的同时确保黄河文化的经久不衰献上自己一份绵薄之力。(李大帅)

责任编辑:孙涵哲


下一篇:家与黄河

  • 打印本页
  • 关闭本窗口
主办单位:东平湖管理局 地址:泰安市东岳大街22号 邮编:271000
网站电话:0538-6053111 联系邮箱:dphadmin@dphhh.org